“这块‘新婚志禧’是我们很多人的回忆,以前,基本家家都有玻璃画儿,有人结婚能收十几幅这样的。”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玻璃画染磨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春林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玻璃画从“贵族专用”走入“寻常百姓家”,七八十年代,成为了当时婚庆、安居和送礼很有排面的礼品。
张春林自六岁起,就开始看着父亲画玻璃油画,一个小炕桌,上面铺着木板,一做就是一天。他笑言,那个时候他家不缺小零嘴儿,都是父亲做玻璃画换来的。在父亲的熏陶下,张春林对玻璃画的天赋似乎与生俱来,父亲画大的挂画,他就画小的钟表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口传心授,他很快学会了这一技艺。张春林说:“玻璃画它分为玻璃油画、玻璃蚀刻和玻璃磨刻三种技艺,等技术发展到玻璃磨刻,我父亲已经老了,所以他不会这个玻璃磨刻。”成年后,张春林进入工艺美术公司做工厂学徒,专门学习玻璃磨刻。自此,磨砂轮成了他的伙伴,十几种规格的轮子,在他的手里来回切换,磨碎玻璃是常事儿,磨破手指也是常事儿,“对我来说,玻璃磨刻,最难的不是磨,是选择合适的玻璃。”张春林说,选玻璃要有硬度但不能太硬,也不能脆,还要有高透明度和合适的厚度,否则,很容易碎。3年时间,张春林不知道磨碎了多少块玻璃,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天津市第一个掌握三种玻璃画技艺的人。
展开剩余66%“磨轮作笔,玻璃作纸,腹中有稿,一气呵成”是张春林多年来摸索玻璃磨刻技艺的总结。“玻璃画与传统绘画工艺相反,再加上镜面效果,写的字、画的图案都是反的,‘反画正看’是它最鲜明的特点。”张春林说,由于玻璃的易碎性,作画过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曾经,张春林在创作作品《月下雄威》时,花费了将近三十天,在进行最后一步抛光打亮时,粘轮加上抛光粉热度瞬间提高到1000摄氏度,刚一接触,玻璃“啪”的一下就碎了,一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连着做坏了两块玻璃,都是在马上完工的时候,这让我特别上火,你目前看到的这个成品,是我做的第三块了,就这一个作品,前后花了我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张春林介绍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张春林的工作几经变化,但他的玻璃画创作从未停止,为了更好地发展玻璃画技艺,张春林研究大众品味,从玻璃画的实用美术功能出发,将磨刻技法从平面磨刻创新发展到立体磨刻,设计了水杯、高脚杯、茶具等产品,推出后,广受消费者喜爱。张春林说:“接下来,我还准备推出个性定制和体验式手作DIY,顾客可以提要求做专属定制,也可以带图案到这,我来教他们怎么刻或者怎么画,既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品味,也能让非遗传承发扬下去。”
为了传承好玻璃画技艺,张春林在学校开设社团,在大学开办讲座,同步开设老年兴趣班,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玻璃画技艺。现在,张春林还在努力寻找一个能将这门手艺更好传承下去的传承人,“我不能让玻璃画技艺折在我手里啊。”
百余年的非遗技艺,张春林已深耕其中三十年,见证了它的辉煌与暗淡,推动其变革与创新,他坚信,下一个三十年,传统的火种必将星火漫天。
发布于:北京市658金融网配资-股票杠杆的平台-新手炒股配资平台-股票日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